疫情之下,我们如何“智慧生活”?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餐饮、旅游、交通等传统行业遭受重创,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战“疫”催生了新的应用场景,让智医助理、智能外呼机器人、智慧云课堂、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安康码”以及“空中成像”挂号机等高新技术及产品加速成果转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主打“不接触”
高新科技显神通
防控新冠肺炎,最有效的办法是“不接触”。为更有效阻隔病毒、防控疫情,让复工复产更顺利,安徽高科技企业的科研人员开动脑筋,研制的一批高科技产品各显神通。
1月23日,全球首套无接触式自助挂号机出现在中科大附一院门诊一楼大厅和发热门诊:其屏幕画面悬浮在空气中,使用者不需与设备接触,直接在空气中比划、点击,就能完成挂号、预约、缴费等程序。整个挂号过程,手指无需接触屏幕,避免了因设备表面细菌或病毒残留导致使用过程中的交叉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接触式传播的新闻启发了我们:医院等场所有大量的自助挂号机器,是否可以通过空中成像技术,避免交叉感染?”东超科技董事长韩东成告诉记者,他们主动和医院沟通,加班加点做出了样机。
“无接触式自助挂号机”让研发团队打开了思路,将目光转移到电梯上:全国公共场合有700多万部电梯,用纸巾、钥匙扣、牙签等去按电梯按钮,都不如无接触操作更方便安全。2月3日开始,东超科技的技术人员用半个月时间开发出无接触浮空式电梯终端,将“空中成像”技术集成到电梯轿箱。“既要考虑交互灵敏度、效率等问题,也要考虑到美观和空间大小,最终我们实现了控制终端高度小型化、集成化,又一个难题被攻克。”韩东成表示,该集成终端保留了“点击”的操作习惯,用户可以像原来一样按电梯按钮,也可以选择在空中操作。目前,无接触电梯按钮终端已实现量产,产品可在众多公众场景应用,如机场、高铁站电梯等人流密集地。3月3日开始,近200台设备陆续发到北京、上海、武汉等地。
科大讯飞也开发出了电梯的智能语音系统,人们通过语音就可以快速、便捷地操作电梯,完成“上下行”“电梯开关”“到达指定楼层”“取消楼层”等全部乘梯操作。据介绍,离线版本集成了算法强、低成本、高抗噪的语音芯片,可支持语音交互以及精准的离线语音识别,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
随着复工复产的全面推进,城市中地铁、客运等客流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成为复工战“疫”的监控重点,也成为接触式传染的易发地。为解除这一隐忧,中电科38所博微太赫兹公司仅耗时7天就研发出“全过程无接触测温安检一体机”,并率先在上海地铁启用。“无接触测温一体化智能安检系统以太赫兹人体安检仪为核心,被检人员正常步行通过安检区域,即可在无需停留的情况下,完成测温及安检,实现‘全过程无接触’。”博微太赫兹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安检模式大大降低了安检人员与被检人员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同时将通行效率由原有的300人/小时增至1500人/小时,提升了5倍,可以有效缓解地铁人流聚集压力。
从筛查诊断到跑腿消杀
人工智能助力抗疫
“您好!占用您一分钟时间做个调查,请问您1月10日以后是否去过武汉……”电话这头,发问的不是社区工作人员,而是疫情防控机器人。据了解,疫情防控机器人借助科大讯飞人工智能语音系统,自动呼叫辖区常住人口电话,可以与对方进行多轮交互式会话,收集和确认身份信息、近期活动区域、近期接触人群、近期身体状况等信息。确认完信息后,疫情防控机器人会自动对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快速反馈统计结果。1月21日至3月22日,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给居民打电话、发短信,通知有新冠病毒相关内容的电话785万人次,针对重点人群电话随访662万人次,短信2183万人次,累计服务3630万人次。
“系统刚上线时,信息采集的完整度只有80%左右,一些地区地方口音重,完整度更低。”科大讯飞医疗首席科学家贺志阳介绍,针对武汉话等方言本身的发音及语义特点,人工智能训练师不断调整算法和模型,机器通过深度学习提升语义理解、智能交互水平,如今完整度已达90%。“通过人工智能语音随访辅助进行重点人群发热筛查和跟进随访,可提升效率5倍以上,减轻基层医务工作者的随访负担,同时降低医务人员上门沟通的风险。”贺志阳说。
每诊断一个新冠肺炎病例,影像医生要花费10分钟至30分钟。而讯飞研发的人工智能新冠肺炎影像辅助诊断平台,通过“4D对比分析+多模态辅诊”精准识别新冠肺炎,3秒即可完成一例患者新冠肺炎辅助诊断。目前,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已为12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医疗影像辅助诊断服务。依托该平台的智医助理已覆盖1.2万家基层医疗机构和3.6万名基层医生,为湖北、北京、上海、浙江、安徽等全国30个省(市)的指挥部、卫健委、医院等提供疫情防控的人工智能服务。
疫情期间,安徽云之迹信息公司开发的“智能上下电梯跑腿送物机器人-润”被武汉火神山医院使用。这款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酒店、医院医疗机构等场景,实现自主上下电梯跑腿送物,全程无人接触。
近日,在淮北市相山经济开发区,智能防疫消毒机器人在相关人员的远程遥控操作下,开展防疫喷雾消毒作业。这些机器人由安徽相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制造,采用履带式底盘结构,喷射距离较远,可远程操控,利用其气动系统可将消毒气体在室内快速扩散,有效杀灭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降低操作人员被感染的风险。“这些机器人还能替代一线人员进入易交叉感染的公共区域和防疫车不能到达的偏僻狭窄通道进行作业,提高精准消杀防疫作业能力,从而提高防疫工作效率。”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从亮码出行到智慧课堂
百姓生活步入“云端”
最近,合肥外卖小哥张晓伟在送单到小区时多了道出示“安康码”的程序。“把手机上的绿码给门卫看一下就行了。”张晓伟说,他和同事使用“安康码”后,派单速度比之前快了不少。省城郭女士也告诉记者,最近她申领了“安康码”,无论进出小区,到超市购物,还是乘公交上班,“亮码”出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安康码”是一个二维码形式的电子通行证。自2月25日起,我省整合此前“返城人员信息登记”“小区进出人员登记”“企业(单位)健康打卡”系统等多项系统功能,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推出了“安徽健康码”(简称“安康码”),可根据人员健康情况、来源地、曾经与病例接触程度等不同情况,生成绿码、黄码、红码三类,供政府有关部门、用人单位、社区等综合判断个人健康风险等级,实现特殊时期动态健康认证。
“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企业复工复产带来的病毒传播风险较大,依靠传统的人工近距离检测和筛查不仅效率低而且风险高。全面推广使用‘安康码’,城乡居民进出城、往返家、上下班‘亮码’通行,政府部门和街道社区通过后台数据共享,可实现对人员情况精准掌握,把闭环管理落实落细。”安徽省数据资源管理局电子政务处赵小勇表示,“安康码”推行以来,人们出行测检时间由以往的平均60秒降为10秒,有效缓解了基层防疫站点的压力,便捷了群众生活。目前全省申领人数达2800万,超过15万个“安康码”核验点实行了扫码出入,亮码次数累计超过1亿,充分发挥了大数据在疫情监测分析、人员精准防控、资源合理调配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在凤台县前老村,七年级学生王文爽每天上午都会准时打开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每天跟着老师来进行学习,如果当时没有听懂的,我还可以回看来复习。”年后首次接触网课的王文爽兴奋地说。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省多地陆续开启了线上教育教学。通过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2000多节线上课程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展开。安徽“云教育”实施以来,平台用户访问量累计超过3564万人次。
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2015年开建,是一个覆盖全省、互联互通的“云教育”服务体系,旨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疫情之下,该平台自3月2日开始为全省近800万中小学师生提供服务。开课当天,平台同一时间在线人数超过670万;截至3月24日,平台用户访问量累计超过5994.25万人次,浏览量4.67亿。目前,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已录播线上课程2100多节,内容包括从小学到高中各学段、各学科所有国家规定开设课程的版本教材。
为了应对网课的高浏览量,科大讯飞对省资源平台数据中心进行了紧急扩容,调拨了讯飞云资源,又投入200多台服务器资源。“我们研发了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解决方案,先后应用在湖北、安徽、北京等全国21个省、6500余所学校,超过1500万师生受益。”科大讯飞轮值总裁吴晓如告诉记者。(汪永安)